从报章上看到某大城市发生的一件趣闻,有一位女生,为了要吸引她所崇拜的偶像的注意,当街脱衣脱裤,引来不少围观者。
记得在求学时期,老师也常鼓励我们模仿世界伟大人物,学习他们的好学精神,无形中也崇拜起他们的为人处事的态度,和不屈不挠的精神。其中我最崇拜的偶像包括印度独立之父甘地,中国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和科学家牛顿等伟人,从中得益不浅。
如今的青少年,所崇拜的偶像,不外是歌星、影星或演艺界的人物而已,所受到的影响,对其学业毫无益处,对其人格和行为也没有良好效果,结果所学到的只是爱慕虚荣心理,不良的歪风邪气,最后把自己的学业也给当掉。
曾经有一位学业优良的学生,因为某著名歌星来本地表演。这位学生为了一睹偶像的风采,不惜廉价卖掉原有的手提电话,再买主办当局规定的名贵的牌子,才可获得入场券。更甚者,当天学校举行学校考试,就设法假装生病,瞒天过海,也没有让父母知道她的去向,家长因此到校来兴师问罪,最后的下场是记过在案,留下品行的污点,何苦呢?
崇拜偶像并不是件坏事,不过对象的影响,才是最最重要。上课时,常提起爱因斯坦、爱迪生、居里夫人或诺贝尔等的科学界伟人的成就做例子,希望学子学习他们的良好榜样求学,但都成了他们的耳边风,老师也无可奈何。
不但如此,有些学生还变本加厉,把时下的不良歪风,带入校园,搞得满城风雨,纪律问题一箩箩,学业也大受影响,损失不小,怎不叫人心酸呢?
8 comments:
最可怜的还是,学生品行归咎于学校教育不当,家长不肯承认和检讨自家的家教出问题吧。
时代所谓进步带给人类许多惊人的影响,或者你我已是老古董了,讲什么爱因斯旦、牛顿、孙中山,年轻人要的是周杰伦蔡依林什么的,只要是偶像,不管是好事坏事甚至丑闻,都令年轻人疯狂,让他们追着模仿,好可怕的偶像心态,社会失控啦!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:
崇拜偶像是因为人格发展必经之路,特别是十二至二十岁的青少年在处于面临自我认同与角
色混淆的阶段。
新的身份认同不再以过往童年经验为根基,所以青少年必须重新检视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,并以自己的方法来定位‘自我价值’和‘存在意义’。
其实,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偶像;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父母的偶像定位与年龄不相符, 所以孩子开始往年龄相近的人来找寻‘认同价值’。
由于传媒中的演员、歌手、电影、作家、球星的曝光量最多亦广,容易成为孩子们的模仿对象;并以此视为理想图像,进而练习模仿,希望自己拥有那种「调调」。
偶像其实包含了青少年对美好世界的揣摩,并暗指对现有条件的不满,同时也作为‘自我认同’的属性指标。
可以喜欢,但崇拜就有点不理智,他们也是凡人,包装后就变得完美。也许长辈在这方面要做些引导。
以明星的新闻或歌词当教材,也是一种革新的教学法。后浪推前浪,假如我们还是倚老卖老,很快就会被新时代淘汰了。当我们不能影响他们时,就应该容入他们的世界里,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。以前我们家连电话都没有,现在的学生一人一个手机。时代真的不同了。
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相辅相成,才能凑效。
skylark言之有理,你我都进入老年,可能跟年轻人脱节了。是时候好好检讨自己的教学法了。
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’是不争的事实,可是外来的影响甚于家长与教师的教导,这就是偶像造成的祸害。再加上年轻人的思想还未成熟,外在的吸引力就战胜了教育的功能。天坛鸟说的‘社会失控’可能就是这个原因。
谢谢Aimee 老师的详解。
mei yue的所谓包装,也提醒教育工作者,是时候加以包装自己的形象了。
现在的学生物质富裕,心灵会不会是贫乏的呢?太过迷恋偶像,也算病态吧?媒体的炒作,夸大的神话偶像,是商业圈套。往往偶像的私生活不如想象美好,盲目追随,只能荼毒孩子的心灵。回到教育吧,教育应该以人为本,填鸭式的教育,使孩子们不懂得思考,不能明辨是非。心灵的空虚,让孩子们把注意力,情感全投注在偶像身上,进而失去理智。
时下学生的心灵素养非常贫乏,与学校教育不无干系。
心灵空虚,自然需要填补,稍微不慎,步入歧途,就不堪设想了。
雅征的‘以人为本’的教育理念,非常正确。
Post a Comment